師字详情
師
師字概述
〔師〕字拼音是(shī),部首是巾部,总笔画是10画。
〔師〕字是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“𠂤、帀”。
〔師〕字造字法是會意。从帀,从𠂤。𠂤( duī )是小土山,帀( zā )是包圍。四下裏都是小土山,表示衆多。本义是古代軍隊編制的一級。二千五百人爲一師。
〔師〕字仓颉码是HRMLB,五笔是WNNH86,TNGH98,四角号码是21727,郑码是MYAL。
〔師〕字的UNICODE是U+5E2B,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(基本汉字),10进制: 24107,UTF-32:00005E2B,UTF-8:E5 B8 AB。
〔師〕字异体字是帀、师、獅、𠂤、𠦵、𠵀、𢂖、𢃋、𨸲、𨸴、𩇱、𱀃。
相关推荐
汉字解释
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寅集中 部首:巾部
武英殿刻本: 第788頁,第1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331頁,第35字
標點整理本: 第273頁,第24字
音《唐韻》:疏夷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霜夷切;《正韻》:申之切,𡘋音獅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衆也。《釋名》:人也。【註】謂人衆爲師。
义又,天子所居曰京師。《詩・大雅》:惠此京師。《公羊傳・桓九年》:京師者,衆大也。
义又,《說文》:二千五百人爲師。《周禮・地官》:五旅爲師。【註】二千五百人。《詩・大雅》:周王于邁,六師及之。【傳】天子六軍。【疏】春秋之時,雖累萬之衆,皆稱師。詩之六師,謂六軍之師。《易・師卦》〔註〕:多以軍爲名,次以師爲名,少以旅爲名。師者,舉中之言。
义又,《玉篇》:範也。敎人以道者之稱也。《書・泰誓》作之師。《禮・文王世子》:出則有師。師也者,敎之以事,而喻諸德者也。
义又,《玉篇》:象他人也。《增韻》:法也、效也。《書・大禹謨》:百僚師師。【傳】師師,相師法。
义又,長也。《書・益稷》:州有十二師。【註】師,長也。
义又,神名。《周禮・春官》:以槱燎祭風師雨師。【註】風師,箕也;雨師,畢也。屈原〈離騷〉:雷師吿余以未具。【註】雷師,豐隆也。
义又,國名。《史記・大宛傳》:樓蘭姑師。【註】二國名。姑師,卽車師也。
义又,縣名。《後漢・郡國志》:河南尹有匽師。【註】帝嚳所都。
义又,官名。《左傳・昭十七年》:黃帝氏以雲紀,故爲雲師,而雲名。炎帝氏以火紀,故爲火師,而火名。共工氏以水紀,故爲水師,而水名。太皥氏以龍紀,故爲龍師,而龍名。少皥摯之立也。鳳鳥適至,故紀於鳥,爲鳥師,而鳥名。《書・周官》:立太師,太傅,太保,茲惟三公。少師,少傅,少保,曰三孤。
义又,師得,宮名。揚雄〈甘泉賦〉:枝鵲露寒,棠黎師得。【註】師古曰:師得宮,在櫟陽界。
义又,獸名。與獅通。《前漢・西域傳》:烏弋山出師子。
义又,姓。《前漢・師丹傳》:丹,琅琊東武人,哀帝時爲大司空。又,右師、左師,俱複姓。
卷目:考證・寅集中 部首:巾部
愛日堂藏本: 第197頁,第1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646頁,第24字
《釋名》人也。〔註〕謂人衆爲師。
謹照原書釋名改釋言。下改郭註謂人衆也。
《公羊傳・桓九年》京師者,衆大也。
謹照原文衆大改大衆。
《書・大禹謨》百僚師師。
謹照原書大禹謨改臯陶謨。
《書・益稷》州有十二師。
謹照原文有十改十有。
《周禮・春官》以槱燎祭風師雨師。
謹照原文祭改祀。
《揚雄・甘泉賦》枝鵲露寒,棠黎師得。
謹按此非甘泉賦中語,改前漢揚雄傳。
注解
〔師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寅集中,康熙部首是巾部。
〔師〕字拼音是sh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𠂤、帀。
〔師〕字造字法是會意。从帀,从𠂤。𠂤( duī )是小土山,帀( zā )是包圍。四下裏都是小土山,表示衆多。本义是古代軍隊編制的一級。二千五百人爲一師。
〔師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ī] ⑴ 教人的人⑵ 擅長某種技術的人⑶ 效法⑷ 榜樣⑸ 指由師徒或師生關係產生的⑹ 對和尚或道士的尊稱⑺ 軍隊⑻ 軍隊的編制單位,團或旅的上一級⑼ 一國的首都⑽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疎夷切頁碼第198頁,第2字續丁孫
師
二千五百人爲師。从帀从𠂤。𠂤,四帀,眾意也。
𠦵
古文師。
附注孔廣居疑疑:「𠂤俗作堆,積聚也,聚則眾,㪔則寡,故𠂤有眾意。帀,俗作匝,周徧也,寡則不周,故匝亦有眾意。眾必有長以率之教之,故又為師長字。」嚴可均校議:「『眾意』下當有𠂤亦聲。」按:甲骨文、金文多以𠂤、帀為師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二反切申之反頁碼第506頁,第2行,第1字述
二千五百人爲師。從𠂤、帀。四帀,衆意。
鍇注臣鍇曰:「周制也。帀者,圍帀也。𠂤音堆。《春秋傳》曰:』如山如陵,有夫出征。』王桀《從軍詩》曰:『消搖河隄上,左右望我軍。』《易》曰:『師左次。』會意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506頁,第3行,第1字述
古文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疎夷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089頁,第2字許惟賢第481頁,第8字
二千五百人爲師。
段注《小司徒》曰:五人爲伍。五伍爲㒳。五㒳爲卒。五卒爲旅。五旅爲師。師,眾也。京師者,大眾之稱。眾則必有主之者。《周禮・師氏》注曰:師,敎人以道者之稱也。黨正旅師閭胥注曰:正師胥皆長也。師之言帥也。
从帀。从𠂤。
段注會意。疎夷切。十五部。
𠂤四帀眾意也。
段注𠂤下曰:小𨸏也。小𨸏而四圍有之。是眾意也。說會意之恉。
古文師。
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
君者,羣也;一羣之頭目曰君。師者,衆也;一師之頭目曰師,《周禮》「旅師」等是也。學校之頭目亦稱師,故引申為教人之師。
从𠂤者,聚之意。因師有長即稱師,猶旅長辑旅。官稱師,後教者亦是師。
正(大)、師(小)(皆正印官)旅(副貳),見《左傳》、《周禮》。由官師又引申為師長。帥與師近,其正字當作𧗿。
古人君者,羣也;一羣之長曰君。師者,衆也;一師之長曰師(如《周禮》之「旅師」是也)。師之本義非先生也,引申乃為先生。
白话解释
师,军队编制单位,二千五百人组成一个师。字形采用“帀、”会义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、金文左邊都作「?」,小山的意思,此指的是疆土;右邊是「帀」,表示軍隊保疆衛土很周全,前後左右面面俱到,沒有一點漏洞。篆文從帀、從?。隸書、楷書都從篆文來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
師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390頁,第4字 |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504頁,第2字 |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390頁 |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252頁,第6字 |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243頁,第2字 |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867頁,第1字 |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1513頁,第3字 |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3273頁,第1字 |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1281頁,第1字 |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154頁,第2字 |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249頁,第6字 |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2004頁,第1字 |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6324頁【補遺】第16927頁 |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2358頁,第1字 |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524頁【崇文】第2093頁 |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795頁 |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500頁,第2字 |
| 18 | 章授筆記 | 第261頁,第4字 |
| 19 | 古字詁林 | 第六冊,第70頁,第1字 |
| 20 | 古字釋要 | 第605頁,第1字 |